
摘 要:新課程體系的歷史課程標準在教育理念、教學方式、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上與舊的教育體系相比,有著較大的變化,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結合教學實踐,從教學理念、教學內容、教學手段、作業布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倡議,供廣大歷史教師
參考。
關鍵詞:新課程改革;中學歷史課;教學改革
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群體中的一員,本人也在深思如何積極探索新的教學策略以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。我國教育部制訂的《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》中,有一個基本理念,那就是“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建立推動學生全面發展、激勵教師積極進取的評價機制,歷史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,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策略,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全程評價,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”。基于這樣的改革理念,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,我覺得中學歷史課程的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,以提高教學效果。
一、更新教學理念,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
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,老師和學生建立新型的 平等的師生關系,才能使得教學工作的開展更加高效。因此,新的課程需要教學更加強調師生互動,更加貼近學生。
1.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充當“導演”角色,更多地把“課堂主角”的位置讓給學生。實際上,學生的學才是教學活動真正的軸心,因此在教學活動中,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,而教師則可以更多地充當“配角”和“導演”工作,設計好課堂,努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,引導學生更好地進入“角色”,使得師生合作的課堂氣氛更加融洽。
2.在教學中,不能簡單地讓學生死記硬背歷史結論,而要讓學生在記住結論的同時,花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形成結論的過程。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、綜合、比較、歸納,來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,提高學生分析理由、解決理由的能力。
3.要注重學生對歷史反思能力的培養。如,在“朝鮮戰爭”的學習中,可以引導學生對朝鮮戰爭的國際影響進行分析。例如,對日本等國的影響。再例如,讓學生深思當時的背景下中國為什么要出兵?如果不出兵朝鮮,對中國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?等等。
二、完善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
1.注重對多媒體課件體系的挖掘和建設。多媒體教學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真實感。因此在歷史課堂中,教師要著力在電子課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多動腦筋。例如,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內容教學時,通過各種圖片、錄像資料的使用,來增加學生對戰爭殘酷性的認識,使學生從心靈上得到震撼,這樣在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認識的同時,也可以使學生對珍惜和平、反對戰爭的認識。
2.在教學中通過情景教學方式來讓學生體驗歷史。例如,在講授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內容時,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并模擬實景,通過學習課堂內容并查閱文獻,了解當時的背景,鼓勵學生通過上臺表演的方式,模擬鄭成功與荷蘭殖民者的對話,這樣的方式,可以有效地促使學生自己查閱相關知識,拓展知識面,同時還能推動學生間的合作,自主參與學習活動,培養學生對歷史課程學習的持久興趣。
三、培養人文精神,重視素質教育
以往的歷史教學中,普遍存在泛政治化、教條化的弊端,不能真正體現歷史課程教學的人文素質教育本質。而新課程標準則從根本上轉變了這個觀念,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,特別是強調要讓學生在歷史課程學習中吸取思想養料,真正領會歷史的教益,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,而不是簡單的歷史知識背誦記憶。實際上,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強、寓意深刻的事例,通過合理地安排和引導,完全可以通過寓教于史、寓理于事的方式,讓學生明白更多的道理。這樣的歷史教學,才是新課程標準所追求的方向。
四、突破作業的單一性,布置自主、開放性的作業
以往的教學中,作業形式相對比較機械和繁瑣,新課程標準的實施,要求教師在作業布置上進行一些革新,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業,而在作業的形式上,要更增加習題的自主性和開放性。總體上,要讓學生不能簡單的背誦記憶,而要通過讓學生少做題、多讀書、多實踐、多運用,來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。例如,在講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章節時,組織或者布置學生觀看電影《東京審判》,然后布置一些討論題,比如,通過該電影你提取了哪些歷史信息?你怎么看待東京審判?關于東京審判存在什么樣的爭議?等等。這樣的開放式作業形式,會更受到學生的喜歡,也能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,消除過去對作業的枯燥感和無奈感,給予學生更大的發揮和想象空間。
對于每一個教師來說,新課程標準的實施,既是一種機遇,又是一種挑戰。新課程標準倡導以人為本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,鼓勵和要求教師實行多樣化、現代化的教學形式和教學策略,
文章片段: